什么是“负carry”

“负carry”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术语,通常指持有某类资产时,其收益不足以覆盖融资成本,从而导致净损失的情况。
狭义的负carry
在债券投资中,狭义的负carry指的是债券的票息收入低于其融资成本。例如,如果投资者以较高的利率借入资金来购买债券,而债券的票息收入低于这个借款利率,那么就会出现负carry。这种情况在债券市场中较为常见,尤其是在利率倒挂的环境下,即长期债券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收益率时。
广义的负carry
广义的负carry则涵盖了更广泛的金融体系,包括银行体系和非银行体系的carry状态。例如,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(如养老金、保险资金等)可能面临负carry的情况,因为它们的负债成本(如预期回报率)高于其资产端的实际收益率。这种负carry状态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,因为它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恶化,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负carry的影响
对债券市场的影响:负carry可能导致债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,因为投资者可能需要通过压低债券收益率来获取资本利得,以对冲负carry的损失。
对金融机构的影响:在广义层面,负carry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,尤其是那些依赖稳定carry收益的机构。例如,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负carry环境下可能需要调整其投资策略,增加风险资产的配置,以提高收益率。
对金融稳定的影响:虽然狭义的负carry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有限,但广义的负carry,特别是非银行体系的负carry,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较大威胁。
应对策略
在面对负carry时,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减轻其影响:
调整投资组合: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投资组合,增加高收益资产的配置,以提高整体收益率。
利率风险管理: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利率衍生品等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,减少负carry带来的损失。
优化融资结构:通过优化融资结构,降低融资成本,从而减少carry的负值。
总的来说,“负carry”是一个复杂的金融概念,其影响因具体情境而异。在投资和金融管理中,理解和应对负carry至关重要。